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bc3ec7bc825c4e6ca746c659189cea83.jpg/v1/fill/w_1920,h_1080,al_c,q_90,enc_avif,quality_auto/bc3ec7bc825c4e6ca746c659189cea83.jpg)
華文創作
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57e227a87b6b4ccfad52a80f2d75e457~mv2.jpg/v1/fill/w_288,h_193,al_c,q_80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57e227a87b6b4ccfad52a80f2d75e457~mv2.jpg)
華文創作著有散文集《台北女生》、《甘願綻放》以及《疫之生》。評論散見於報導者、端傳媒、OKAPI、OpenBook、獨立評論@天下、關鍵評論、皇冠雜誌等平面與網路媒體。
![台北女生_edited.jp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4e18869c5c7b4a3c98f21b00e775708f~mv2.jpg/v1/crop/x_0,y_7,w_443,h_546/fill/w_315,h_388,al_c,q_80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%E5%8F%B0%E5%8C%97%E5%A5%B3%E7%94%9F_edited.jpg)
台北女生
多數人看臺北女生是一個女生,但其實是臺北讓人變成了臺北女生。來自島嶼各地,臺北女生們在這城裡拿青春搏鬥;從島嶼的首都畢業,臺北女生紛飛去世界爭一席之地。
她如她愛的島,都有獨立的姓名,自由的靈魂。
二魚文化出版,2016
![202006甘願綻放.jp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f7c38e8457b8491fa32d100f4a0c55f7~mv2.jpg/v1/crop/x_0,y_54,w_400,h_493/fill/w_315,h_388,al_c,q_80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202006%E7%94%98%E9%A1%98%E7%B6%BB%E6%94%BE.jpg)
甘願綻放
在穿街過巷的速度裡,反省與紀錄生活的光影。在忙碌中,學習踏實度日的平安。許菁芳以四季為經,以觀察與感思為緯,建構出質地細緻的生活風景。縱然曾有困厄,心有願即有力——城市裡的風可以令人自由,城市裡的生活可以豐盈實在。甘願有一點過日子的意思,在城裡過日子就有意思。
皇冠出版,2020
![疫之生.jp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8b5f35edaaf04efdb9e731ef9d0b24af~mv2.jpg/v1/crop/x_0,y_31,w_1000,h_1232/fill/w_315,h_388,al_c,q_80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%E7%96%AB%E4%B9%8B%E7%94%9F.jpg)
疫之生
「說來也相當奇妙,對許多人而言,疫情帶來許多變動,但對我,大疫反而是一段沉穩滋養的日子。人潛伏著,在熱氣與陽光裡一遍遍地做瑜伽,一層層翻出過往的情緒積累,一層層翻修清理。前後不過三個月餘,卻深入抵達了一種新的平衡。餘韻波動至今。我因疫更貼近自己。」
悅知文化出版,2022
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99ec98fdb81945c29c25a3ad6c5606b1.jpg/v1/fill/w_603,h_402,al_c,q_80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99ec98fdb81945c29c25a3ad6c5606b1.jpg)
書評 Book Reviews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f31a57a0589c4d46881002d22ca86aa2~mv2.png/v1/fill/w_600,h_342,al_c,q_85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f31a57a0589c4d46881002d22ca86aa2~mv2.png)
馮客 Frank Dikötter 著,蕭葉、向淑容、堯嘉寧譯(2021),【人民三部曲】《解放的悲劇》、《毛澤東的大饑荒》、《文化大革命》,聯經出版。
從解放到文革,理解現代中國歷史,認識共產黨的關鍵過去──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人民三部曲
(原文 2021-08-08 刊於故事)
「馮客追蹤一位名為康生的共產黨幹部,在山西主導血腥的鬥爭。所謂的地主跪在碎磚頭上,村民毆打、唾罵,甚至在他們身上澆糞。貼人地主標籤不需要任何證據,只需要有窮人指控他——在山西興縣,有兩千多人被殺,包括兩百五十名老人以及二十五名兒童,被指稱為「小地主」。人有嗜血的本能,尤其當暴力不須受罰的時刻,人的貪婪以及權力欲望會無止境地膨脹,而害怕被報復的恐懼又再次助長極端的手法。馮客指出,土改中有五十萬至一百萬人被殺或自殺。」
「我想起研究政治暴力的美國政治學者 Stathis Kalyvas ,他在名著《內戰暴力的邏輯》(The Logic of Violence in Civil War)中指出,內戰中發生最多暴力的地區是那些雙方勢力不平衡之處,而且,其實暴力並非由內戰本身的(意識形態)衝突所驅動,而是由本來就存在人民之間的恩怨情仇所發動。」......Read more
獨裁者原來如此相似,在相異的時空之中反覆出現
(原文 2022-10-16 刊於思想空間)
「寫完中國近代三大悲劇——饑荒、「解放」、文化大革命——馮客的焦點轉向全世界的獨裁者。緊跟著的這本書,不只寫了他最熟悉的毛澤東,還寫了其他七個二十世紀的大獨裁者。《獨裁者養成之路》以八篇短文,介紹義大利的墨索里尼、德國的希特勒、蘇聯的史達林、中國的毛澤東、北韓的金日成,還有海地的杜瓦利埃、羅馬尼亞的希奧賽古,最後是衣索比亞的門格斯圖。橫跨歐、亞、非、美四大洲,在迥異的社會政治脈絡中探詢獨裁者的普世追求:個人崇拜。」......Read more
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143eb35dfd264d1988993e19cc997285~mv2.jpg/v1/fill/w_442,h_231,al_c,q_80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143eb35dfd264d1988993e19cc997285~mv2.jpg)
馮客(2021),《獨裁者養成之路:八個暴君領袖的崛起與衰落,迷亂二十世紀的造神運動》,聯經。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a5cfa761226d481fa34f5fa416f96877~mv2.png/v1/fill/w_171,h_243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a5cfa761226d481fa34f5fa416f96877~mv2.png)
吳忻穎(2021),《扭曲的正義: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,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》,聯經。
(原文 2021-06-16 刊於博客來OKAPI)
「檢察官『用愛發電』不是口號,是他們真實的處境。過勞的工作環境,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情緒勞動,非常有限的升遷機會,其實沒有特別高的薪水——這樣一份工作,其物質報酬確實遠遠比不上眾多有形無形的付出。不足的部分,必須要由檢察官自身的熱情補足;無論是正義感,將犯罪者繩之以法的成就感,社會大眾的肯定,或者只是一份個人單純、正直的初心。
人人都愛看舶來警匪片,卻很少有機會聽聞自己島上的犯罪故事。台灣的檢察官從民主化至今,其實也有輝煌的歷史,有大氣魄的領袖,有無名英雄,有堅守崗位的在地將領。現在,更多的是像《扭曲的正義》所記錄的,平凡而偉大的第一線司法人員。這些檢察官謹慎而正直地守在工作崗位上,巧婦為無米之炊,在眾多壓力下,嘗試踩緊法治國的底線。」......Read more
身為移民,你有沒有家,取決於別人是否認同你
──書評《我們仰望的四個天空》
(原文 2023-08-10 刊於博客來OKAPI)
「它讀起來並不陌生,不僅有諾貝爾得主賽珍珠《大地》的味道,又有點像是清代古典小說《兒女英雄傳》。甚至,最有趣的是,書中某些情節令人感覺異常熟悉,彷彿小時候在租書店愉快翻閱的言情小說——主角黛玉的父母被陷害入獄,她因而成為孤兒,女扮男裝,自食其力,流浪,被販為奴,乃至於墜入風塵,愛上不知其女兒身的男子,最終至不幸結局。這一系列情節堆疊組成故事核心,引人入勝,其娛樂效果不遜色於串流平台上的中國穿越劇。因此,即使本書故事發生在相對陌生的時空背景底下,仍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小說,而作者張婷慧 ( Jenny Tinghui Zhang ) 的野心,其實是要為美國華人的歷史留下印記。」......Read more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2682e219ca244d699ca85b9d214bf5c5~mv2.png/v1/fill/w_204,h_206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2682e219ca244d699ca85b9d214bf5c5~mv2.png)
張婷慧著,艾平譯(2023),《我們仰望的四個天空》,堡壘文化。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f39075053b7f4b76837d7ca7b4c5e118~mv2.png/v1/fill/w_183,h_270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f39075053b7f4b76837d7ca7b4c5e118~mv2.png)
毛澤東時期的中國為何狂熱消費?最火熱的商品是毛澤東像章?
──讀《消費中國:資本主義的敵人如何成為消費主義的信徒》
(原文 2021-09-29 刊於博客來OKAPI,臺灣商務提供)
「本書描繪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中國!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,表面上是反對資本主義,為了建構社會主義的新世界,但實際上反而引進了新的消費模式,擴大了消費主義的影響力。葛凱將此現象稱之為「國家消費主義」,也就是國家將勞動力高度集中,造就大規模的工業化,並且進一步控制、引導人們的消費需求。乍看之下,當時中國大眾的消費行為並非我們所熟悉的消費樣貌,但隨著葛凱深入剖析,毛時期的中國確實展現了消費過程的多種變化型。
《消費中國》的核心論點有些複雜抽象,但是它的實證資料非常好玩。」......Read more
Karl Gerth著,陳雅馨、莊勝雄譯(2021),《消費中國:資本主義的敵人如何成為消費主義的信徒
Unending Capitalism: How Consumerism Negated China’s Communist Revolution》,臺灣商務。
少女終究是少女,戰爭也沒有辦法改變少女──無碼版的《安妮日記》
(原文 2022-06-27 刊於博客來OKAPI)
「於是,我們現在手上的這個中文版本,可說是安妮自編的無碼版本——移除了父親的濾鏡,安妮基本上願意以這樣的樣貌,站到讀者面前。她的真實樣貌並不夢幻;安妮大概也從未期待自己以夢幻少女的形象存在於讀者面前。她的少女力,是一股真實的少女力,少女的反覆、糾結、惡劣、戲劇化,都是少女力量的來源。
令人掩卷長嘆的,正是這樣一位少女只永遠停止在十五、六歲。她與我們沒有不同,生命卻戛然而止。她是我們每一個人;我們每個人都還有機會與母親和解、與家人團聚,甚至幸運地有很長的歲月可以相愛相殺。我們可以在想上廁所的時候就上廁所,想吃點心的時候就吃點心。我們的家門一旦關上,就不必擔心警察闖進來。我們可以繼續活下去,在自己的日記裡繼續碎唸。
這是少女安妮的提醒:我們每個人的平凡,其實都是歷史難得的非凡。」......Read more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9b16c3a3fb8d40b7915bfe0b8be5c884~mv2.png/v1/fill/w_200,h_283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9b16c3a3fb8d40b7915bfe0b8be5c884~mv2.png)
安妮.法蘭克著、呂玉嬋譯(2022),
《安妮日記【75週年紀念最終增訂版】》,皇冠。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564493beddfd46cf9eb03951477f2c39~mv2.png/v1/fill/w_458,h_240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564493beddfd46cf9eb03951477f2c39~mv2.png)
伊娃 ‧ 易洛斯 Eva Illouz,翁尚均譯(2021),《為什麼不愛了: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,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》,聯經出版。
為什麼不愛了?給當代男女的消極關係社會學
(原文 2022-02-08 刊於思想空間)
「悶聲不響地離去,英文稱之為鬼沒(ghosting)。
這種分手聽來並不陌生。原本在關係中的一方毫無預警地消失,或者在沒有給出明確、完整理由的情況下,直接宣告斷絕關係。易洛斯指出,這種被分手的經驗,其實算不得意外,因為如果我們把親密關係的基礎放在『合意』之上,那麼,單一方的情感發生變化即可抽身的行為,也變得無可厚非。
事實上,情感自由最重要的一項特徵,就是在終止關係的時候可以不給任何正當的」理由。畢竟,雙方關係建立的正當理由是『我願意』,那麼關係終止的理由,也只需要『我不再願意』就足夠。給足理由已經不是義務——而且,分手方所認為足夠的解釋,也不一定是被分手方認同。在這裡,情感自由又再次允許人們產生分歧,而恰恰是這種分歧,導致人們在關係中不斷經驗著差別、混亂、各說各話與不確定性。」......Read more
西蒙波娃如何《成為西蒙波娃》?
「我對自己的責任是實現我想要的生活,以此獲得幸福。」
(原文 2021-08-04 刊於博客來OKAPI)
「這本書見證了波娃的知行合一。她不是關在象牙塔裡寫作的哲學家(雖然她確實喜歡小團體帶給她的親密,不喜歡名氣帶來的諸多干擾),她更是個行動的哲學家,不只思考關於行動的哲學問題,也用行動實踐她的哲學觀。
對每個呼吸站立的人來說,一個亙古的哲學問題是,人行動的意義為何?人活在世間為何要有任何行動,何不什麼都不做?波娃的回答是,因為人的行動是人在這世上唯一由你獨有之物,人是藉由自身的行動才成為自己。從這個角度說,生命是一種動態的創造,人與人的關係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,而必須被持續地創造、更新;而更重要的是,只有你自己才能建立與維持跟他人的關係。可能是一段滋養而枝葉繁茂的關係,但也可能缺乏互饋、遭到忽視或濫用,乃至於中斷或消解。( p.260 )」
「《成為西蒙波娃》是一本精彩的大書。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位真實的女人,感受到她真實的樣貌。她的困惑,嫉妒,操弄,冷酷,但同時也感受到她的熱情,充滿愛意 ( loving and caring ),溫柔又堅強。波娃精彩的感情生活與活躍的智識思考,無法分開——而這本書讓我離開了批判與窺伺的讀者視角,真正進入了她的生命,認識一位複雜而充滿力量的知識分子。
而這位知識分子最動人的部分,源於她身為女性。」......Read more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5404b119b262478a963729e0831db6e4~mv2.png/v1/fill/w_204,h_275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5404b119b262478a963729e0831db6e4~mv2.png)
Kate Kirkpatrick著,張葳譯(2021),《成為西蒙波娃》,衛城出版。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795a3ad9d0ae46928648d6302bf409f2~mv2.png/v1/fill/w_194,h_248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795a3ad9d0ae46928648d6302bf409f2~mv2.png)
她的不平凡來自她的平凡
──紐西蘭總理阿爾登:「我可以當母親,同時當國家總理」
(原文 2021-03-25 刊於博客來OKAPI)
「做政治,與人為善如何可能?或者更尖銳的問題是:身在江湖,與人為善怎麼可能贏得大權?但阿爾登證明了,合作與相互支持,不僅能在政治裡出頭,更能帶領黨人走出低谷,攀上大位。
Jacinda Ardern著,廖崇佑、楊文斌譯(2021),《我可以當母親,同時當國家總理:紐西蘭總理傑辛達.阿爾登的故事。如何成為備受愛戴的領導者,同時保有快刀斬亂麻的柔性果敢》,大是文化。
阿爾登在政界的平步青雲,從來都不是競爭而得。
她一直都是個團隊夥伴、政策狂,喜歡做事但沒有
對權位的激烈渴望。她政治生涯中的重大轉折都不
是她積極爭取而來,總是由團隊安排,而她接受挑
戰。事實上,無論請她角逐哪個職位,她都先拒絕
再說,往往要到第二次、第三次,才答應接受任務。」......Read more
「我是到了美國後才變成黑人的。」
──讀非裔英語女作家阿迪契小說《繞頸之物》
(原文 2020-06-15 刊於博客來OKAPI)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a3c3054a68a34bf485982bd089247c03~mv2.png/v1/fill/w_169,h_226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a3c3054a68a34bf485982bd089247c03~mv2.png)
Chimamanda Ngozi Adichie著,徐立妍譯(2020),《繞頸之物》,木馬文化。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998ef7f0ae9f45dd8852028740d343a9~mv2.png/v1/fill/w_137,h_206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998ef7f0ae9f45dd8852028740d343a9~mv2.png)
「她特別擅長書寫穿梭於邊境的故事,尤其是女人的故事。她描寫移民到美國生子的富裕妻子,發現丈夫在家鄉有了新對象,而自己原來一直都只是完美生活的道具。她也描寫抽到樂透移民簽證、抵美投靠叔叔的年輕女孩,遭受性騷擾後逃出,自力更生、交往白人男友,思索自己是誰。這些故事都深刻地提問:我們想逃開什麼、又想逃去哪裡?那些曾經禁錮我們的,會因為我們的奮力奔逃而離開嗎?」
......Read more
「她能夠簡單用一句話解釋問題。例如,關於性別與種族,她解釋刻板印象的問題何在:『單一敘事帶來刻板印象,而刻板印象的問題是:它們不是不真實,但它們不完整。刻板印象讓某個故事變成唯一的故事。結果就是讓人失去尊嚴,讓人難以做個平等的人、獲得人性尊嚴的肯定。』
她也能一針見血地駁斥謬論,例如,她回應對女性主義者批評:『有人會問:為何要使用女性主義者這個詞?為什麼不說你相信基本人權就好?因為那樣不誠實。女性主義當然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——但是如果只用人權這種模糊的表達方式,等於是否定了具體而特定的性別問題。』」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7b014f16cb604597b15bf0eea3866a10~mv2.png/v1/fill/w_237,h_219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7b014f16cb604597b15bf0eea3866a10~mv2.png)
一穂ミチ著,簡捷譯(2024),《請待在有光的地方》,皇冠。
愛是明亮的光──閱讀《請待在有光的地方》
(原文 2024-06-14 刊於博客來OKAPI)
「值得注意的是,故事雖然發生在兩位女性之間,卻不適合用女同志之戀的架構來理解。與其說她們是女同志,不如說,她們的愛,是跨越各種標準,在無好無壞的人生之中,驚喜獲得的奇蹟。這是穿越了三個層次的奇妙體驗:第一個層次,是在平凡無奇的生活之中,遇見了心動的那個人。第二個層次,是與牽掛的他或她,共度一段如珠寶般閃閃發光的日子,卻再次從不凡回歸平凡。第三個層次,是在兩人都已經步上人生軌道,各自在穩定關係裡平淡度日之際,竟然又相遇——平凡之中又再現不凡。這層層穿越,其中有一個限制是性別,但性別並不是最強勢的馴化架構,僅僅是構成反差的一個因素。我欣賞這樣的設計,讓所有既定成俗的傳統都鋪陳堆疊為背景,目的在於凸顯主角的能動性,而非機械式地歌頌禁忌之愛。」......Read more
──讀《被中斷的人生:遊走在健康與疾病之間,一場劇烈又溫柔的重生之旅》
(原文 2023-03-09 刊於博客來OKAPI,聯經出版提供)
「任何二十、三十歲的人,應該都會對這本書很有共鳴。千萬別以為你未曾罹癌(甚至未必有陪伴罹癌親友的經驗),就無法進入這本書的節奏。事實上,疾病恐怕是世上最平等的一項體驗;無論高矮胖瘦、貴賤貧富,人終將一死,人總會在健康與疾病的兩個國度之間穿梭。
這穿越健康與疾病之國境而尋找自己的旅程,正是本書精彩描繪的經驗,也是它立論的基礎:人生好像總是在破碎中成長,成長後又破碎,破碎後再成長。」......Read more
Suleika Jaouad著,李斯毅譯(2023),《被中斷的人生:遊走在健康與疾病之間,一場劇烈又溫柔的重生之旅》,聯經出版。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88cd97dbad91484c93864470ed5b7b0b~mv2.png/v1/fill/w_161,h_225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88cd97dbad91484c93864470ed5b7b0b~mv2.png)
(獨立評論@天下 2020-10-18 作者孫德齡)
芭芭拉是一個非常關心社會議題的作家,擅長用深入調查方式探討(其實通常就是批判)社會現象。「她看事情有一個很強的批判觀點,所以她書中往往都會點出這個是有市場的問題、這裡有權力關係、這裡有性別問題,之類的。她就是那種大砲型的作者,看到一個問題就轟一下、看到一個問題就轟一下,當整個社會開始經驗高齡化,這自然就會變成她的寫作主題。但有意思的是,她也老了。她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超過70歲,就她自己的話來說,是一個『死亡不再需要多費脣舌說明的年紀』,所以我們會有點期待,她會怎麼寫老這件事。」......Read more
![image.png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06add4_8b77b1666af24df3b5d901d8845a7125~mv2.png/v1/fill/w_152,h_210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06add4_8b77b1666af24df3b5d901d8845a7125~mv2.png)
Witold Szabłowski
著,葉祉君譯(2023),《克里姆林宮的餐桌》,衛城出版。
(原文 2023-02-02 刊於博客來OKAPI,衛城出版提供)
「俄國的政治與歷史暴行,對於一般人若是難以揭露,廚子們便是藏住祕密的樹洞,他們未必會說話,但他們手下的美食紀錄了千言萬語。因為不管是沙皇,是布爾什維克黨,史達林,列寧,戈巴契夫,還是普丁,每個人都得吃飯。
『上頭的人可能洗牌,有人丟掉政權,有人掌握政權,可是這都跟你沒關係。你煮飯就對了。只要你煮飯,就什麼也威脅不了你。』
廚師們知道誰是重要的客人,知道誰是土包子,知道尖端科技正在發展,也知道侵略正在發生。甚至,廚師們也知道帝國將死——而華美的帝國死去時,那一席盛宴也是由廚師們完成。」
「1991年,蘇聯解體,廚子們也是最後一班守衛。像是《冰與火之歌》裡頭說的,『我是黑暗中的刀劍,我是牆上的守護者,我誓言用我的生命與榮耀,為此夜,為所有將來之夜。』長夜將盡,守夜人也在盡頭;蘇聯如果是一副屍體,也需要一個驗屍官來給他簽死亡證明。廚子們就是那驗屍官。」......Read more